【报告编号】: 423859
【出版时间】: 2022年9月
【出版机构】: 华研中商研究网
【交付方式】: 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报告价格】:【纸质版】: 6500元 【电子版】: 6800元 【合订本】: 7000元
【订购电话】: 010-56188198
【在线联系】: Q Q 775829479
【联 系 人】: 高虹--客服专员
【报告来源】: http://www.hyzsyjy.com/report/423859.tml
【报告目录】
章 碳中和及碳达峰基本概述
1.1 碳中和概念界定
1.1.1 气候目标相关概念
1.1.2 碳中和科学含义
1.1.3 碳中和实现意义
1.1.4 碳中和根本要求
1.1.5 碳中和推进路径
1.2 碳中和愿景
1.2.1 碳中和愿景基本概述
1.2.2 碳中和愿景根本影响
1.2.3 碳中和愿景机遇挑战
1.3 碳达峰概念界定
1.3.1 碳达峰基本含义
1.3.2 碳达峰政策内涵
1.3.3 碳达峰内在逻辑
1.3.4 碳达峰战略意义
第二章 2020-2022年全球碳中和战略分析
2.1 全球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2.1.1 全球气候总体状况分析
2.1.2 全球应对气候行动变化
2.1.3 疫情对气候行动的影响
2.1.4 全球碳排放总量规模
2.1.5 全球碳排放来源结构
2.1.6 全球碳排放区域分布
2.1.7 全球碳中和发展历程
2.1.8 各国碳中和战略布局
2.1.9 全球碳中和技术部署
2.1.10 全球碳中和推进路径
2.1.11 全球碳中和经验启示
2.2 全球碳中和建设方略分析
2.2.1 国家层面
2.2.2 城市层面
2.2.3 行业层面
2.2.4 个人层面
2.3 全球碳中和战略企业实践进展
2.3.1 科技企业
2.3.2 石油公司
2.3.3 金融机构
2.3.4 对我国的启示
2.4 美国碳中和战略布局
2.4.1 节能减排规划
2.4.2 碳中和战略背景
2.4.3 碳中和战略部署
2.4.4 碳减排效果显著
2.4.5 碳减排区域布局
2.4.6 碳中和企业布局
2.4.7 碳中和战略挑战
2.4.8 碳中和战略规划
2.5 欧洲碳中和战略布局
2.5.1 碳中和布局优势
2.5.2 碳中和相关政策
2.5.3 碳中和基本布局
2.5.4 碳减排主要措施
2.5.5 碳排放管理成果
2.5.6 碳排放交易体系
2.5.7 碳中和战略挑战
2.5.8 碳中和战略目标
2.6 亚洲碳中和战略布局
2.6.1 日本
2.6.2 韩国
2.6.3 泰国
2.6.4 新加坡
2.7 其他地区
2.7.1 巴西
2.7.2 加拿大
2.7.3 新西兰
2.7.4 澳大利亚
第三章 2020-2022年中国碳中和发展环境
3.1 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工业运行情况
3.1.3 转型升级态势
3.1.4 宏观经济展望
3.2 社会环境
3.2.1 人口规模与构成
3.2.2 城镇化发展水平
3.2.3 居民收入水平
3.2.4 居民消费水平
3.3 能源环境
3.3.1 能源生产规模
3.3.2 能源消费规模
3.3.3 能源消费结构
3.3.4 能源消费弹性
3.3.5 能耗强度分析
3.3.6 能源总体投资
3.3.7 能源新兴技术
3.4 技术环境
3.4.1 碳中和亟需科技支撑
3.4.2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要求
3.4.3 技术发展总体目标路径
3.4.4 碳中和愿景下科技发展建议
第四章 2020-2022年中国碳中和政策环境
4.1 碳中和政策体系
4.1.1 政策历程
4.1.2 政策汇总
4.1.3 政策体系
4.1.4 行业标准
4.2 碳中和政策成果
4.2.1 中央层面
4.2.2 部委层面
4.2.3 地方层面
4.2.4 细分领域
4.3 重点碳中和政策解读
4.3.1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4.3.2 应对气候变化指导意见
4.3.3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4.3.4 碳排放权相关管理规则
4.3.5 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4.3.6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意见
4.3.7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4.3.8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意见
4.3.9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
4.3.10 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
4.3.11 中央企业碳中和发展指导意见
4.4 碳中和政策建议分析
第五章 2020-2022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分析
5.1 2020-2022年中国碳排放综况简述
5.1.1 碳排放总量规模
5.1.2 碳排放下降斜率
5.1.3 碳排放结构分布
5.1.4 区域碳排放规模
5.2 2020-2022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发展状况
5.2.1 碳中和基础优势
5.2.2 碳中和发展历程
5.2.3 碳中和实践进展
5.2.4 碳中和发展热点
5.2.5 碳中和园区落地
5.2.6 碳中和发展挑战
5.2.7 碳中和发展机遇
5.3 2020-2022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实现基本路径
5.3.1 森林碳汇
5.3.2 负碳科技
5.3.3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5.3.4 电力装机清洁化
5.3.5 终端能源电气化氢能化
5.3.6 工业过程脱碳与工艺变革
5.4 2020-2022年各省碳中和战略实践进展
5.4.1 明确战略目标
5.4.2 供给侧层面
5.4.3 需求侧层面
5.4.4 提高能耗降低要求
5.4.5 生态碳汇与低碳技术
5.5 2020-2022年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分析
5.5.1 CCUS发展历程
5.5.2 CCUS发展形势
5.5.3 CCUS发展现状
5.5.4 CCUS技术进展
5.5.5 CCUS项目成本
5.5.6 CCUS发展目标
5.6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
5.6.1 排放路径
5.6.2 技术路径
5.6.3 社会路径
5.7 中国碳中和建设问题和推进策略
5.7.1 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
5.7.2 碳中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5.7.3 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方式
5.7.4 实现碳达峰重点任务
5.7.5 加快各领域深度脱碳
5.7.6 多措并举推进碳减排
第六章 碳中和对环保行业的影响分析
6.1 环保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6.1.1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政策环境
6.1.2 碳中和下环保产业需求分析
6.1.3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投资框架
6.1.4 碳中和下环保产业投资规模
6.1.5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发展前景
6.2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2.1 碳中和下垃圾焚烧技术发展
6.2.2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企业合作
6.2.3 碳中和对垃圾分类企业的影响
6.2.4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对策建议
6.3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分析
6.3.1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政策环境
6.3.2 碳中和对环境监测的影响
6.3.3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企业布局
6.3.4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发展前景
6.4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4.1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发展形势
6.4.2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企业布局
6.4.3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6.4.4 碳中和目标下污水处理厂转型
6.4.5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发展对策
6.5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5.1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基本概述
6.5.2 污泥处理碳排放核算关键要素
6.5.3 污泥主流处理工艺碳排放差异
6.5.4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发展方向
6.6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6.1 固废处理行业政策环境
6.6.2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发展
6.6.3 固废平台联合助力碳中和
6.6.4 固废处理行业发展挑战
6.6.5 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6.6.6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策略
6.7 碳中和下节能减排行业发展分析
6.7.1 节能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手段
6.7.2 节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6.7.3 碳中和对节能减排提出的要求
6.7.4 碳中和下推动节能减排的建议
6.8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行业发展分析
6.8.1 碳中和对新能源环卫车的影响
6.8.2 碳中和下环卫市场发展现状
6.8.3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发展特点
6.8.4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企业发展
6.8.5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分析
7.1 化工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7.1.1 化工行业碳减排政策
7.1.2 化工行业碳排放情况
7.1.3 典型化工产品碳排放
7.1.4 碳中和利好化工行业
7.1.5 碳中和下化工行业发展
7.1.6 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趋势
7.1.7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对策
7.1.8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前景
7.2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分析
7.2.1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环境
7.2.2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能耗基准
7.2.3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形势
7.2.4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低碳发展
7.2.5 碳中和下石化企业战略布局
7.2.6 碳中和下石化企业国际经验
7.2.7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双控压力
7.2.8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机遇
7.2.9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挑战
7.2.10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应对策略
7.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分析
7.3.1 煤化工行业碳排放情况
7.3.2 煤化工行业碳中和政策
7.3.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
7.3.4 碳中和下煤化工企业布局
7.3.5 碳中和下提升产业集中度
7.3.6 碳中和推动新工艺技术发展
7.3.7 碳中和下甲醇燃料份额提升
7.3.8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策略
7.3.9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
第八章 碳中和对能源电力行业的影响分析
8.1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8.1.1 碳中和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8.1.2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环境
8.1.3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形势
8.1.4 我国煤炭行业的碳排放情况
8.1.5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区域布局
8.1.6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问题
8.1.7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应对策略
8.1.8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建议
8.1.9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方向
8.2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分析
8.2.1 光伏行业碳中和行动倡议书
8.2.2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标准体系
8.2.3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竞争态势
8.2.4 碳中和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8.2.5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策略
8.2.6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前景
8.3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分析
8.3.1 碳中和推动风电行业发展
8.3.2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现状
8.3.3 碳中和下风电企业布局动态
8.3.4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机遇
8.3.5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挑战
8.3.6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对策
8.3.7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前景
8.4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8.4.1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状况
8.4.2 水电稳健增长助力碳中和战略
8.4.3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挑战
8.4.4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趋势
8.5 碳中和下核电发展分析
8.5.1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环境
8.5.2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状况
8.5.3 碳中和下核电企业布局情况
8.5.4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问题
8.5.5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对策
8.5.6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前景
8.6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分析
8.6.1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8.6.2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项目动态
8.6.3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机遇
8.6.4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前景
8.7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分析
8.7.1 碳中和下发展储能战略意义
8.7.2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8.7.3 碳中和下储能企业布局动态
8.7.4 碳中和下储能发展阶段路径
8.7.5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
8.7.6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顶层设计
8.8 碳达峰目标导向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8.8.1 可再生能源发展挑战
8.8.2 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
8.8.3 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
8.9 碳中和约束下我国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8.9.1 中长期能源发展
8.9.2 中长期电力发展
8.9.3 能源电力碳减排贡献
第九章 碳中和对建材行业的影响分析
9.1 建材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9.1.1 建材行业碳中和相关政策
9.1.2 碳中和下建材行业标准化
9.1.3 建材行业总体碳排放情况
9.1.4 碳中和倒逼建材行业结构调整
9.1.5 建材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9.1.6 碳中和下建材行业发展前景
9.2 碳中和下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9.2.1 水泥行业碳排放情况
9.2.2 水泥企业降能耗方式
9.2.3 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9.2.4 水泥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
9.2.5 碳中和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分析
9.3 碳中和下玻璃行业发展分析
9.3.1 玻璃行业标准体系
9.3.2 玻璃行业碳排放来源
9.3.3 玻璃行业碳排放情况
9.3.4 玻璃行业碳交易市场
9.3.5 玻璃行业碳减排路径
9.3.6 碳中和对玻璃行业的影响
9.3.7 碳中和下光伏玻璃企业布局
9.4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分析
9.4.1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转型变革
9.4.2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态势
9.4.3 碳中和下涂料企业布局动态
9.4.4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趋势
第十章 碳中和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
10.1 汽车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10.1.1 汽车行业碳排放情况
10.1.2 汽车行业碳强度分析
10.1.3 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政策
10.1.4 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成果
10.1.5 汽车企业碳中和领域布局
10.1.6 汽车行业碳中和实施路径
10.1.7 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必要性
10.1.8 主要经济体汽车碳中和目标
10.1.9 汽车产业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0.1.10 主要国家和企业碳中和经验借鉴
10.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10.2.1 新能源汽车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10.2.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
10.2.3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
10.2.4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
10.2.5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10.2.6 新能源车财政补贴助力碳中和
10.2.7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挑战
10.3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分析
10.3.1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地位
10.3.2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成果
10.3.3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企业布局
10.3.4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机遇
10.4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分析
10.4.1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环境
10.4.2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状况
10.4.3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市场规模
10.4.4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企业竞争格局
10.5 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及措施
10.5.1 提升传统汽车节能技术
10.5.2 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10.5.3 支持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10.5.4 倡导共享绿色出行方式
10.5.5 优化交通系统助力节能减排
10.5.6 通过数字科技和智能化节能
10.5.7 坚持绿色多样化能源发展道路
10.5.8 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10.6 实现2060年汽车产业碳中和目标“三步走”
10.6.1 碳减排路线
10.6.2 碳减排情景
10.6.3 碳中和阶段
第十一章 碳中和对电解铝行业的影响分析
11.1 碳中和下电解铝行业发展状况
11.1.1 电解铝发展驱动因素
11.1.2 电解铝碳排放情况
11.1.3 电解铝碳排放强度
11.1.4 碳中和对供给端的影响
11.1.5 碳中和对需求端的影响
11.1.6 碳中和对成本端的影响
11.2 碳中和下电解铝行业节能减排路径分析
11.2.1 供给侧改革明确电解铝产能红线
11.2.2 水电占比料将提升加速能源转型
11.2.3 利用循环再生技术带动再生铝发展
11.3 碳中和下电解铝相关企业发展分析
11.3.1 神火股份
11.3.2 云铝股份
11.3.3 索通发展
11.3.4 顺博合金
第十二章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
12.1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状况
12.1.1 钢铁行业转型必要性
12.1.2 钢铁行业碳中和政策
12.1.3 钢铁行业碳排放情况
12.1.4 钢铁企业碳减排布局
12.1.5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12.1.6 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12.1.7 碳中和促使行业二次供改
12.1.8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12.2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2.2.1 产能淘汰及兼并重组双提速
12.2.2 电炉炼钢比例及废钢用量双提升
12.2.3 绿色钢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增厚业绩
12.3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技术发展状况
12.3.1 钢铁新技术助力低碳排放
12.3.2 钢铁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
12.3.3 钢企氢冶金技术研发能力
12.3.4 钢铁行业碳减排技术路线
12.3.5 海外钢企碳减排技术工艺
12.4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前景
12.4.1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金融支持
12.4.2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机遇
12.4.3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前景
12.4.4 碳中和下钢铁未来发展重点
12.4.5 碳中和下钢铁企业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 碳中和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分析
13.1 交通运输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13.1.1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情况
13.1.2 碳中和对交通行业的影响
13.1.3 碳中和促交通运输方式变革
13.1.4 碳中和下国内外企业布局
13.1.5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
13.1.6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3.1.7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国际经验
13.2 碳中和下航空业发展分析
13.2.1 航空业能耗现状
13.2.2 航空业碳减排实践
13.2.3 CORSIA的参与情况
13.2.4 航空业低碳技术
13.2.5 航空企业碳中和布局
13.2.6 航空业碳减排路径
13.2.7 航空业碳中和目标
13.3 碳中和下航运业发展分析
13.3.1 航运业碳排放情况
13.3.2 航运业碳中和政策
13.3.3 碳中和对航运业的影响
13.3.4 碳中和下航运企业布局
13.3.5 碳中和下航运业技术发展
13.3.6 航运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13.3.7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3.3.8 碳中和下航运业发展建议
13.3.9 碳中和引领船舶发展方向
13.4 碳中和下公路和铁路运输发展分析
13.4.1 公路运输碳减排情况
13.4.2 公路货运行业低碳发展
13.4.3 碳中和下铁路运输发展
13.4.4 碳中和下铁路电气化趋势
13.5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脱碳途径
13.5.1 优化能源结构
13.5.2 优化运输结构
第十四章 碳中和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14.1 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14.1.1 金融业支持碳中和国际经验
14.1.2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风险
14.1.3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机遇
14.1.4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挑战
14.1.5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政策建议
14.1.6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策略对策
14.2 碳中和下绿色金融发展分析
14.2.1 碳中和为绿色金融带来新动力
14.2.2 碳中和开启绿色金融发展新篇章
14.2.3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4.2.4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态势
14.2.5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成果
14.2.6 碳中和下绿色普惠金融先行探索
14.2.7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14.2.8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设施
14.3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分析
14.3.1 碳中和下银行布局动态
14.3.2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机遇
14.3.3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挑战
14.3.4 碳中和下银行应对策略
14.3.5 碳中和对银行业的影响
14.3.6 碳中和对银行业的启示
14.4 碳中和目标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
14.4.1 影响金融市场制度环境
14.4.2 影响金融部门资产配置
14.4.3 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
第十五章 2020-2022年碳交易市场运行状况
15.1 2020-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15.1.1 碳交易市场机理概述
15.1.2 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15.1.3 碳交易市场发展意义
15.1.4 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15.1.5 碳交易市场成交规模
15.1.6 碳交易市场区域均价
15.1.7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场配额
15.1.8 碳市场驱动碳中和愿景实现
15.1.9 碳中和下碳市场面临的挑战
15.1.10 碳中和下碳市场的发展对策
15.2 2020-2022年中国碳金融发展分析
15.2.1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5.2.2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15.2.3 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案例
15.2.4 碳中和下企业在碳金融的布局
15.2.5 推进碳金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5.2.6 碳中和下碳金融发展机遇和挑战
15.3 2020-2022年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分析
15.3.1 林业碳汇项目减排作用
15.3.2 林业碳汇市场需求潜力
15.3.3 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现状
15.3.4 碳中和对林业碳汇的影响
15.3.5 碳中和下林业碳汇发展形态
15.3.6 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路径
15.3.7 林业碳汇发展机遇与挑战
15.4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15.4.1 碳交易市场法制化规范化
15.4.2 “区块链+碳交易”技术创新
15.4.3 “十四五”碳市场发展前景
第十六章 2020-2022年国内外企业碳中和布局情况
16.1 国际公司
16.1.1 谷歌
16.1.2 苹果
16.1.3 安永
16.1.4 微软
16.1.5 高盛
16.1.6 汇丰
16.1.7 亚马逊
16.1.8 通用汽车
16.1.9 花旗集团
16.2 国内科技巨头
16.2.1 腾讯
16.2.2 华为
16.2.3 百度
16.2.4 阿里巴巴
16.3 国内石化企业
16.3.1 中国石油
16.3.2 中国石化
16.3.3 中国海油
16.4 国内钢铁企业
16.4.1 中国宝武
16.4.2 河钢集团
16.4.3 鞍钢集团
16.4.4 包钢集团
16.5 国内能源电力企业
16.5.1 大唐集团
16.5.2 华电集团
16.5.3 国家电投
16.5.4 三峡集团
16.5.5 哈电集团
16.5.6 东方电气
16.6 国家电网公司
16.6.1 电网公司能源电力转型实践
16.6.2 电网公司能源电力转型路径
16.6.3 国家电网公司行动方案发布
16.6.4 碳中和对公司的机遇和挑战
第十七章 2020-2022年碳中和目标下投资机会分析
17.1 全球碳中和投资状况
17.1.1 投资风向转变
17.1.2 投资现状分析
17.1.3 投资前景分析
17.2 中国碳中和投资现状分析
17.2.1 碳中和投资背景
17.2.2 碳中和投资主体
17.2.3 碳中和投资规模
17.2.4 碳中和投资领域
17.2.5 碳中和融资动态
17.2.6 碳中和投资问题
17.3 中国碳中和投资前景分析
17.3.1 碳中和投资机会
17.3.2 碳中和投资主线
17.3.3 碳中和投资前景
第十八章 2022-2028年中国碳中和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
18.1 碳中和战略推进前景
18.1.1 碳中和战略机遇
18.1.2 碳中和战略规划
18.1.3 碳中和发展方向
18.1.4 生态修复助力碳中和
18.2 “十四五”碳排放目标
18.2.1 能源和碳排放整体目标
18.2.2 能源与电力行业
18.2.3 交通、建筑与工业
18.2.4 大气污染防控和协同治理
18.3 206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
18.3.1 2060年碳中和路径
18.3.2 2060年能源供给体系
18.3.3 2060碳中和机遇与挑战
图表目录
图表1 气候目标相关概念
图表2 碳中和示意图
图表3 碳达峰示意图
图表4 2021年的近地表气温与1981-2017年平均值的差异
图表5 全球海洋热含量异常相对于2005-2017年气候学的1960-2021年集合平均时间序列和集合标准偏差
图表6 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演变趋势
图表7 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表述
图表8 2013-2021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统计
图表9 2021年全球碳排放来源构成
图表10 2021年全球碳排放总量按地区分布
图表11 碳中和目标旨在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图表12 全球碳中和战略发展历程
图表13 部分国家碳中和目标承诺时间和形式
图表14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一)
图表15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二)
图表16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三)
图表17 BP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18 壳牌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19 道达尔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20 埃克森美孚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21 雪佛龙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22 其余石油公司碳中和愿景和举措
图表23 2021年美国仍处于有效期内的环境法案和行政令
图表24 2013-2021年美国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球排放量的比重
图表25 拜登政府国内外气候政策梳理
图表26 1949-2021年美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图表27 1949-2021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图表28 1949-2021年美国燃煤发电占总发电量比重变化
图表29 美国部分企业的自发碳中和约束
图表30 1960-2021年美国终端用户能源成本
图表31 2017-2021年欧盟主要碳中和政策与战略计划
图表32 欧盟各领域减排措施
图表33 2021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过化石能源
图表34 2017-2021年全球碳市场交易价值与总量
图表35 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分阶段特征
图表36 2005-2021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排放上限趋势
图表37 欧洲碳中和目标
图表38 日本面向碳中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图表39 日本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产业体系架构
图表40 2021年GDP最终核实数与初步核算数对比
图表41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
图表42 2016-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图表43 2020-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44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45 1953-2021年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图表46 2017-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
图表47 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
图表48 2020-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
图表49 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图表50 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图表51 2017-2021年能源生产总量及增速
图表52 2017-2021年主要能源品种生产总量
图表53 2017-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图表54 2017-2021年GDP增速和能源消费增速
图表55 2017-2021年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图表56 2021年能源消费结构
图表57 2017-2021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图表58 2017-2021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图表59 2017-202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图表60 2021年单位GDP能耗和重点领域综合能耗情况
图表61 2017-202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情况
图表62 2017-2021年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图表63 2021年能源相关领域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情况
图表64 “碳中和”相关时间线
图表65 2021年碳中和相关政策/文件梳理
图表66 碳中和愿景下基于技术的政策体系
图表67 TC20已发布标准分布
图表68 2021年各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梳理表
图表69 2021年各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梳理表(续)
图表70 碳排放权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名词定义
图表71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职责
图表72 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具体适用的行业
图表73 2012-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表74 1965-2055年重点国家碳排放下降斜率
图表75 2012-2021年中国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图表76 2021年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中国省会城市TOP10
图表77 2021年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中国省会城市TOP10
图表78 碳中和目标被不断强化
图表79 2018-2060年森林覆盖率
图表80 2018-2060年森林碳汇随着蓄积量同步提升
图表81 2021年森林碳汇情况
图表82 2012-2021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企业数量变化
图表83 2012-2021年中国节能服务行业项目投资情况
图表84 2017-2021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节能能力
图表85 2020-2060年新能源装机测算
图表86 2020-2060年电量供给结构
图表87 2020-2060年装机容量结构变
图表88 一次能源到终端消费示意图
图表89 2020-2060年人均耗电统计
图表90 2020-2060年我国电气化率走势
图表91 制氢方式和单位成本
图表92 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核算组成
图表93 不同行业的碳排减排工艺改进
图表94 江苏省钢铁超低品排放差别化电价加价标准
图表95 《浙江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图表96 2019-2021年天津能耗降低要求
图表97 全球CCUS发展历程
图表98 2017-2021年全球商用CCUS设施数量变化情况
图表99 中国CCUS项目分布
图表100 国内CCUS项目情况
图表101 国内CCUS项目情况(续)
图表102 中国CCUS技术类型及发展阶段
图表103 典型CCUS项目成本
图表104 中国CCUS减排贡献需求
图表105 中国2025-2060年CCUS技术成本
图表106 碳中和愿景的排放路径
图表107 零排放技术路径
图表108 净零排放技术路径
图表109 碳中和愿景的社会路径
图表110 2021年全国两会“环保”相关内容
图表111 “碳中和”各环节均涉及环保产业需求
图表112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投资框架
图表113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产业映射
图表114 2021年各阶段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数
图表115 2021年各阶段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投资额
图表116 我国温室气体监测相关国家标准
图表117 环境监测有关文件概要
图表118 污水厂处理过程优化
图表119 污水厂开展原料回收
图表120 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碳排放核算关键要素
图表121 污泥干化焚烧与厌氧消化-干化焚烧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图表122 典型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碳排放分析
图表123 污泥能源与资源回收国际研究热点
图表124 2021年固废处理相关政策
图表125 2021年固废处理相关政策(续)
图表126 2021年环卫市场化亿级项目一览
图表127 2021年环卫市场企业拿标TOP5榜单
图表128 纯电动相对柴油车的环境效益
图表129 2021年我国涉及化工行业相关碳减排政策汇总
图表130 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核算方法
图表131 典型化工产品碳排放情况及工业过程碳排放占比
图表132 2017-2030年全球化工品产量增长预测
图表133 2017-2030年化工品生产CO2排放量预测
图表134 部分化工上市公司进入新能源领域产品列示
图表135 石化化工重点行业能耗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
图表136 2021年部分高耗能产品能耗双控预警省份中产能占比
图表137 2021年煤制甲醇和煤制烯烃产业碳排放较多
图表138 部分省、市“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梳理
图表139 2020-2021年煤化工企业在碳中和领域的布局
图表140 乙二醇装置可能存在产能出清情况
图表141 2018-2021年中国煤制乙二醇企业单套装置规模
图表142 2017-2021年我国甲醇淘汰产能情况
图表143 2018-2021年中国甲醇企业产能规模
图表144 2016-2021年中国甲醇下游行业需求结构趋势变化
图表145 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机制
图表146 不同能源发电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预测
图表147 煤炭化工转化主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预测
图表148 我国煤炭行业前沿技术方向的发展现状
图表149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形势
图表150 1949、1978、2021年全国煤炭生产集中度
图表151 2013-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图表152 2013-2021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
图表153 各大央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行动计划
图表154 2017-2021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规模
图表155 2017-2021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规模
图表156 2021年政策助力风电行业长期发展
图表157 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主要是结合储能一体化
图表158 各地方政府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布局规划大基地项目
图表159 2021年全国风光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进展
图表160 2018-2035年光伏与风电年均开发水平
图表161 2021年多家企业开展投资产业换市场、资源合作换订单
图表162 部分省市小水电关停统计
图表163 2020-2030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预测
图表164 2012-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核电的表述
图表165 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
图表166 新增沿海核电预期开工情况
图表167 储能是推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技术
图表168 2017-2021年中国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快速上升
图表169 2021年抽水蓄能占中国储能装机的主导地位
图表170 储能系统在电网中起到调节负荷曲线的作用
图表171 储能的潜在位置和应用场景
图表172 碳中和背景下储能的三个发展阶段
图表173 各地十四五期间风光发展规划
图表174 各能源集团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
图表175 光伏、储能度电成本与功率配比、备电时长的示意图
图表176 2021年储能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图表177 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的六方面举措
图表178 首批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计划汇总(一)
图表179 首批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计划汇总(二)
图表180 首批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计划汇总(三)
图表181 水泥行业碳排放与熟料产量密切相关
图表182 水泥行业碳排放量预测
图表183 水泥企业通过技改降低能耗案例
图表184 2016-2021年工信部发布水泥行业去产能政策
图表185 2012-2021年我国水泥产量及增速
图表186 2021年塔牌集团碳排放配额变动情况
图表187 平板玻璃二氧化碳排放来源
图表188 2017-2021年玻璃行业碳排放量
图表189 福建省平板玻璃熔窑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值
图表190 一重箱玻璃燃料成本对比和燃料含碳量对比
图表191 不同区域使用燃料生产线占比统计
图表192 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图表193 玻璃行业碳排放量标准
图表194 玻璃浮法线燃料分布
图表195 2019-2021年不同燃料结构玻璃售价
图表196 2019-2021年不同燃料结构玻璃利润
图表197 2017-2021年Top5浮法玻璃企业变动
图表198 2021年中国不同燃料类型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
图表199 2021年中国不同燃料类型乘用车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
图表200 2021年中国不同级别乘用车生命周期碳排量占比
图表201 2021年中国不同级别乘用车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
图表202 2021年中国纯电动及汽油乘用车生命周期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
图表203 2021年中国常规混合动力及柴油乘用车生命周期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
图表204 2021年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生命周期平均行驶里程碳排放
图表205 跨国车企碳中和时间表
图表206 跨国车企碳中和时间表(续)
图表207 世界各国碳中和政策及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图表208 新能源汽车成本构成
图表209 动力电池技术性能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图表210 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目标
图表211 动力电池技术趋势-多技术层面推动动力电池技术进步
图表212 2017-2050年分技术路线电池装备量占比
图表213 综合充电系统示意
图表214 2021年报废机动车回收情况
图表215 每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材料构成
图表216 2021年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比重
图表217 2021年国内电解铝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比重
图表218 每吨电解铝生产排放二氧化碳情况
图表219 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能源结构分布
图表220 2021年国内电解铝能源结构
图表221 2017-2021年电解铝耗电量及在国内总用电量占比
图表222 国内电解铝产能分布
图表223 内蒙、甘肃地区实行阶梯电价
图表224 2021年国内电解铝新增产能投放节奏
图表225 2017-2025年光伏耗铝量增长情况
图表226 2019-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对电解铝需求边际带动突出
图表227 2017-2021年电解铝行业盈利情况
图表228 2020-2021年多省取消电解铝行业优待类电价
图表229 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将被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
图表230 水电生产和火电生产电解铝的碳排放量统计
图表231 新疆、内蒙电力成本低廉
图表232 2005-2021年全球再生铝产量占总供应量的比例
图表233 2021年我国再生铝产量占比
图表234 再生铝工艺流程简单
图表235 单吨再生铝碳排放量
图表236 神火股份主力电解铝产能
图表237 2020-2021年神火股份电解铝产能释放进程
图表238 2019-2023年云铝股份新增产能统计
图表239 2018-2023年索通发展电解铝产能规模统计及预测
图表240 2017-2021年中国再生铝市场集中度
图表241 2017-2021年我国轻型汽车单车用铝量显著提高
图表242 顺博合金原有产能及募投项目带来的产能增量
图表243 2021年顺博合金各地区营收及占比
图表244 2020-2021年钢铁行业减碳相关政策事件梳理
图表245 2013-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及碳排放量
图表246 2021年部分钢铁公司减碳数据
图表247 2017-2021年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
图表248 2021年中美日韩钢铁行业集中度对比
图表249 2018年全球各地区电炉炼钢比例
图表250 2021年全球各地区废钢使用比例
图表251 2021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钢铁行业各工序基准值
图表252 2021年钢铁产业链绿色低碳好技术
图表253 部分国内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情况
图表254 2021年国内涉及粗钢产能压减政策
图表255 2021年主要钢铁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图表256 2013-2021年交通部门碳排放量增速
图表257 交通运输部门运输量与温室气体排放量构成
图表258 交运上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图表259 全球氨燃料船研发动态概览
图表260 2050年道路运输不同措施减排量贡献度
图表261 2017-2021年铁路里程电气化情况
图表262 2016-2021年中国客运周转量
图表263 2017-2021年中国货运周转量
图表264 不同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
图表265 碳交易机理图
图表266 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价及成交量
图表267 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及成交额
图表268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7省市试点市场成交均价
图表269 2019-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
图表270 纳入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的地区分布
图表271 我国各银行碳排放权融资业务对比
图表272 国内外林业碳汇潜在需求一览表
图表273 2017-2021年林业碳汇相关政策
图表274 谷歌减碳措施
图表275 Google供应链循环
图表276 2017-2021年Apple范围1与范围2碳排放量
图表277 苹果减碳措施
图表278 安永制定的碳中和路径
图表279 2021年发布的微软“碳负排放”路线图
图表280 亚马逊碳中和计划
图表281 2021年通用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图表282 腾讯碳中和相关措施
图表283 华为碳中和相关措施
图表284 1992-2021年中国投资率统计
图表285 2002-2021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对比
图表286 实现“碳中和”目标或带动70-140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
图表287 2020-2050年“碳中和”投资对GDP的年均贡献
图表288 2017-2095年中国15-64岁人口增长率
图表289 2017-2021年中国分部门杠杆率
图表290 2017-2034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
图表291 中国城镇企业职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不足3个月的省市数量
图表292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及投资机会
图表293 发电与供热、制造业与建筑业、交通运输是我国碳排放三大部门
图表294 中国碳中和能源政策
详细目录内容,请来电咨询。。